Welcoming Lee Bul to Hauser & Wirth

李昢於豪瑟沃斯的首場個展將於2026年在紐約開幕

© 李昢。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Yoon Hyung-moon

19 March 2025

Artist

豪瑟沃斯榮幸宣布將與首爾畫廊BB&M聯合代理國際知名韓國藝術家李昢。

李昢以其四十年來發展出的開創性跨學科創作而聞名,作品涵蓋雕塑、裝置、表演及繪畫等。1990年代,她以充滿挑釁性、顛覆藝術流派的作品,對烏托邦理想、科技轉型以及人類野心的脆弱等主題提出質疑,並由此於國際嶄露頭角,獲得關注與認可。在挑戰社會規範的早期表演與軟雕塑作品中,她經常融入半機械人的意象來探索後人類主義與性別政治。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昢的創作領域逐漸擴展至大型沉浸式裝置,利用鏡面、有機機械混合體與建築結構,令觀眾獲得空間與感知的多重感官體驗。她的作品深受哲學、文學及實驗性建築的影響,探討了科技、歷史與所推測未來之間的交匯點。自由與解放的概念,無論在主題或形式上,都深深植根於李昢的作品中。她的藝術創作可以被理解為對政治、社會及藝術層面等各種束縛的持續探索,以及想要擺脫超越這些束縛的迫切渴望。

2024年,李昢受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委託,為其地標性第五大道外牆的壁龕創作雕塑。「創世紀立面委託作品:李昢,長尾光環」(The Genesis Facade Commission: Lee Bul, Long Tail Halo)於2024年9月12日揭幕,展出至2025年6月10日。

李昢,《The Secret Sharer III》,2024,不銹鋼 聚碳酸酯 丙烯 聚氨酯,尺寸可變,「創世紀立面委託作品:李昢,長尾光環」(The Genesis Facade Commission: Lee Bul, Long Tail Halo),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2024年現場圖 © 李昢」。圖片由藝術家及《紐約時報》提供」。攝影:Tony Cenicola / 《紐約時報》

李昢,《Untitled (Anagram Leather #11 T.O.T.)》,2003/2018,皮革包覆的玻璃纖維鑄件 不銹鋼 不銹鋼鋼絲,115 x 75 x 65 厘米 / 45 1/4 x 29 1/2 x 25 5/8 英寸 © 李昢。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Jeon Byung-cheol

豪瑟沃斯總裁馬克·佩約特(Marc Payot)表示:「我們很高興歡迎李昢加入豪瑟沃斯,並榮幸與BB&M合作,將這位卓越藝術家的成就帶給更廣泛的國際觀眾。李昢被公認是她這一代中最重要的韓國藝術家之一。她的作品結合了嚴謹的觀念、對物質的微妙處理以及深刻的人文主義,並不斷朝著令人驚艷的新方向演變。李昢對我們畫廊代理藝術家欽佩有加,尤其是菲莉達·巴洛(Phyllida Barlow)與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並對我們畫廊項目中的相互聯結表示欣賞。如今已踏入藝術生涯第四個十年的她,被許多年輕一代的藝術家視為先驅,其早期作品的藝術感性、打破常規的行為表演,以及拓展視覺藝術形式與概念邊界的多重感官裝置,對他們產生了深遠影響與啟發。我們非常期待即將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呈現她的作品,以及明年於紐約舉辦她與我們合作的首場個展,更期待未來的無限合作可能。」

豪瑟沃斯將於2025年3月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呈現李昢的一件雕塑作品《Untitled (Anagram Leather #11 T.O.T.)》(2003/2018)與一幅全新雙聯畫《Perdu CCIX》(2025)。李昢的裝置與雕塑作品往往展現出金屬質感與未來主義美學,這與現代科技及科幻敘事不謀而合;而她的二維作品則探索不同的技法領域,試圖透過多重方法與視角挑戰並拓展當前對科技的普遍理解。

藝術家即將開展的大型巡迴回顧展由首爾三星美術館與香港M+聯合策劃,展覽將於2025年9月在三星美術館首站啟動,而後於2026年3月在M+開幕,隨後巡展至其他國家地區。

李昢,《Cyborg W1, W2, W4; W6》,1998;2001,鑄硅膠 聚氨酯填充 顏料 手工切割EVA板於FRP上 聚氨酯塗層三星美術館個展同名個展「李昢」現場圖,2021年 © 李昢。圖片由藝術家及三星美術館提供。攝影:Han Do Hee

關於藝術家
李昢(1964年生於榮州)現於韓國首爾工作與生活。畢業於首爾弘益大學雕塑系的她,早期便突破自我,創作出多元且具挑釁性的作品,跨越不同類型與領域,探討美麗、腐敗與衰變等主題。她在這一時期創作的一些經典作品,被認為是1990年代全球當代藝術興起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受到包括哈拉爾德·塞曼(Harald Szeemann)、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與奧奎·恩維佐(Okwui Enwezor)等重要策展人的推崇。

李昢於1997年創作的裝置作品《Majestic Splendor》,由貼滿亮片的腐爛魚屍組成,曾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並於1999年獲塞曼選入他策劃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展覽《dAPERTutto》。同年,她的卡拉OK裝置作品《Gravity Greater Than Velocity I, II》(1999)與《Amateurs》(1999)於雙年展韓國國家館展出,並雙雙獲得榮譽獎項。

李昢,《Willing To Be Vulnerable—Metalized Balloon》,2015-2016,金屬化薄膜 透明薄膜 鼓風機,300 x 1700 x 300 厘米 / 118 1/8 x 669 5/16 x 118 1/8 英寸(安裝後),海沃德畫廊(Hayward Gallery)個展「Lee Bul: Crashing」現場圖,2018年 © 李昢。圖片由藝術家及海沃德畫廊提供。攝影:Linda Nylind

李昢,《Perdu CCIX》,2025,珍珠母 丙烯顏料 黃麻布 鋁製底板 不鏽鋼框架,226.6 x 163.3 x 6.5 釐米 / 89 1/4 x 64 5/16 x 2 9/16 英寸(含框,雙聯畫 © 李昢。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Jeon Byung-cheol

2000年代初期,李昢繼續探索人體與科技的關係,創作出機械與有機形態融合的混合雕塑。她的「Cyborgs」與「Anagrams」系列,探討人類對於技術烏托邦完美化理想的迷戀與焦慮,同時也令人回想起她早期表演藝術中使用的形態可變、超越身體的軟雕塑。

自此,李昢的作品越來越多地探討烏托邦現代性的永恆主題,以及進步主義計劃的興衰,這也受到她身為韓國動盪社會與政治轉型時期政治異見人士之女的個人成長經歷所影響。在2005年新西蘭的藝術駐地計劃後,李昢開始創作一系列雕塑及相關的紙上與繪畫作品,延續她對曾為建立更好文明的歷史計劃廢墟的藝術探索。李昢的創作實踐仍然在深入探討這一宏大的主題,反思這些失敗的進步主義理想所留下的「憂鬱痕跡」。

李昢的作品被全球多個重要公共收藏機構納入館藏,包括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所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 Minneapolis)、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London)、倫敦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London)、盧森堡大公亨利現代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Moderne Grand Duc Jean, Luxembourg)、加拿大渥太華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Ottawa)、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Melbourne)、香港M+、東京森美術館、金澤21世紀現代藝術博物館、首爾三星美術館、首爾愛茉莉太平洋美術館及首爾現代美術館。她曾獲得第九屆露絲·鮑姆加特藝術獎(Ruth Baumgarte Art Award, 2023);芝加哥藝術學院榮譽博士學位(Honorary Doctorate from th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22);湖岩藝術獎(Ho-Am Prize in the Arts, 2019);法國文化部頒發的藝術與文學勳章(Insignia of Officier, 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2016);光州雙年展基金會頒發的NOON藝術獎(Noon Award, 2014)。她曾因對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貢獻而獲得榮譽獎(Menzione d’Onore, 1999)。